前兩天【運動教練學會乙級肌力與體能訓練】課程中
我介紹了進階的肌力訓練的設計方法
其中
最常使用的策略是稱為PAP, 中文翻譯為【活化後增能作用】的生理機制,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較高的負荷,徵招較大的運動單位,便可以在後續提升運動員的功率(爆發力)表現
相信所有肌力與體能教練都會覺得這種機制也太棒了吧!
但問題是,我們怎麼知道機制真的發生?
又要怎麼應用呢?
縱使許多科學研究和文獻已證實這個生理現象
第一線的教練們還是需要訓練現場能提供立即回饋的作法,而不是用【感覺】比較好當作判斷的標準
VBT的出現,某種層度上回答了這類的問題
在課程中當學員感受到爆發式抓舉(Power Snatch)
的峰值槓鈴移動速度(Peak Bar velocity)
經由PAP機制後從 3.2m/s 提升到3.7m/s
自己露出不可置信又滿意的表情
就是把【科學帶入訓練】最佳的寫照
如果沒有量測,你是用猜的嗎?
7/13 & 14 號的【速度依循訓練研習】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跟我們一起體驗科學應用在訓練上的驚人成效
報名網址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…/1FAIpQLScv7QacYPPiEi14U…/viewform…
2018年活動照片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g/performancemark/photos/?tab=album&album_id=491963071343346&__xts__%5B0%5D=68.ARDRHNLpbs81uLyI2jGEVs26QXX-lz_C49M4zWwoWUuqDtLx69G-bR2vlqS7tVV66dr0aTV_hvwWdwvdASEBtdHxJLN-lHyPeJK2py9YWZrsqxJ4ASxM-Kda8MwzmeH3RBRZWdrnTIC9ARAJMAISe3sJBbuYHI6e5TKW3WG-xySBC53NvBQYtYwKn-eB4X0mfs2onKk7xMZcQJinr1Mh7rZE3Xy7bsUHYxzyLEiN7eVpdSaX4jM9YpBwSAKpm9O7DJbsz2HY4sYV_GOrjhQiQDSDSTFs_XB6R7CD4hE6fhW86YJBJvUMLr9lvGKnyymDBhbaVelOdUbc0TK_ZcUYnrQ&__tn__=-UC-R
【如果沒有測量,那我們一定是用猜的!】
在教學上,我強調【加速】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向心收縮階段,因為這是人體在運動表現中【爆發式動作】的重要關鍵
問題是,我們如何知道這件事呢?
在實務訓練上,如果用Squat做例子,我們會利用槓鈴在動作完成階段有沒有【飛】起來作為判斷的標準,因為在加速的過程中,人體將會對槓鈴施力,只要時間夠快、力量夠大,衝量(時間與力量的乘積)會讓槓鈴起飛
即便有這臨床的判斷,似乎還是不夠
【因為不知道槓鈴移動速度是多少,也就無法量化了!】
有了具備信、效度的檢測工具,我們不但能量化速度這件事情,更可以針對不同訓練動作設定【速度區間】,讓訓練更精準,因為我深深相信
【如果沒有測量,那我們一定是用猜的!】
#VBT
#速度依循訓練
#運動教練學會
#速度依循訓練基礎班
#肌力與體能訓練